宇宙航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够用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了解第二、第三宇宙速度;2.理解卫星的运行速度、周期与半径的关系,了解同步卫星的特点;建立起关于各种卫星的运行状况的正确图景;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人造卫星由设想变为现实的过程,体会猜想、外推的科学方法;2.通过对卫星绕行星运动的研究,养成用万有引力是天体运动的向心力这一基本方法研究问题的习惯;三、情感目标1.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过程,感受科技发展对人类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通过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渗透爱国主义教育。2.认识到天体运动的实质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应用,能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组织和归类,学会构建知识体系,能从整体的角度看问题,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感。教学重点1.研究天体运动的基本思路与方法;2.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人造卫星的速度、周期的比较;同步卫星的特点。教学难点1.第一宇宙速度是卫星发射的最小速度,是卫星环绕运行的最大速度;2.同步卫星的特点电教设计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的主体作用表现为: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动脑、动口、动手。而电教媒体则为这一切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交互平台。本节课电教设计含:二个课件 (1:将卫星的运动与行星的运动作一类比;2:在动态变化过程中认知三种宇速;);图片3张 (配合分析宇宙速度);录像一段 (人造卫星与空间技术的发展史:使学生在物理学史中感知知识,培养创新思维、探索精神和科学的整体感。);投影片若干(巩固练习,加大信息密度和课堂容量。)1在每个环节,先用媒体让学生形成感性认知,以问题为中心,学生在观察与体验中思考,自觉地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分层探索,再通过师生的讨论、分析、概括及应用,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飞跃。将思维的发展贯穿于知识认知的全过程,是本课的一条主线。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简述新闻背景———神舟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民族自豪感,从而使课堂教学在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中开始。[师]点击展示幻灯片1、2。2.由人类飞天之梦的历史引入课题。二、新授1.牛顿的设想教师:提供生活经验:1)地球对周围物体有引力作用,因此抛出的物体要落回地面。但是抛出的初速度越大,物体就会飞得越远。2)地球是球体。教师: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可能作出伟大的发现。”你对此能作怎样的猜想? 教师:将学生的回答与牛顿的设想作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