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重力 相互作用 学案 ● 同步导学 理 解领悟力的概念是整个力学的基础,重力是一种最基本的力。本节内容与初中学过的力学知识衔接密切,是初中知识的拓展和深化。本节课的重点是力和力的图示、物体重心位置的确定,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则是本节课的难点。基础级1.什么是力?教材指出:“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称做力。”那 么,什么是“相互作用”呢?教材通过运动员踢球使球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事实开始,列举多个实例说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有原因的,这是其它物体作用的结果。学习时,要通过具体的图景,理解是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的作用。例如:用手“推”桌子,手对桌子有了“作用”;用脚“跺”地面,脚对地面有了“作用”;用手握乒乓球,手对乒乓球有了“作用”;纤夫用绳子拉船,绳子对船有了“作用”等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实例,可以将“作用”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由现象入手理解力的概念。力的概念是从日常生产、生活与力有关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对初学者而言,往往会产生如下的一些误解:认为只是有生命的人或动物能产生力的作用,无生命的物体则不能产生里的作用;认为运动的物体才有力的作用,静止的物体则不会有力的作用,等等。对于这些错误认识,可通过实例分析加以纠正。2.如何理解力的物质性和相互性?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或者说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没有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的力。我们谈到一个力时,一定有受力物体,也一定有施力物体;不存在只有受力物体没有施力物体的力,也不存在只有施力物体没有受力物体的力。这就是所谓力的“物质性”。我们可以通过上述实例来说明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例如:用手“推”桌子,“推”是施加给桌子一个力,施力物体是手,受力物体是桌子。这个力不能脱离手和桌子而独立存在。初学者往往对“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不易理解,有人总认为:推出去的铅球脱离人手之后是由于受到惯性力的作用而向前运动。为此,必须弄明白,对于每一个力都要能说出其施力物体,如果找不出施力物体,这个力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凭空虚构力必然会导致结论错误。[来源:学。科。网]物体之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又是施力物体。力总是成对出现的。这就是所谓力的“相互性”。例如:用手“推”桌子,手是施力物体,桌子是受力物体。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用手“推”桌子时,手也有被“挤压”的感觉,这种“挤压”来自于桌子对手的作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