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导读【作者生平】 维克多·雨果,1802 年 2 月 26 日生于法国东部的贝尚松。 幼年时跟随父亲到过意大利、西班牙,在西班牙开始受小学教育。雨果的母亲是波旁王朝的拥护者,对少年雨果影响颇深。波旁王朝复辟后,雨果的父亲又宣誓效忠新统治者,雨果跟随母亲回到了巴黎。 由于雨果家庭在复辟王朝统治下的政治利害关系,也由于他母亲的影响,雨果初期的创作有保守的倾向。 查理十世上台后,变本加厉的反动统治反而使自由主义思潮日趋高涨,在此背景上,雨果的政治态度开始有了转变。 1827 年,他发表了著名的《(克伦威尔)序》,成为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直到 1840年,他以丰富的戏剧,诗歌及小说创作显示出浪漫主义文学的实绩。 金融家王朝的建立与巩固,使雨果逐渐在政治上采取了和现实妥协的态度。 1851 年路易·波拿巴发动反革命改变,宣布帝制,大肆进行镇压,雨果和他的政派发表宣言试图反抗,但遭到失败,政变后的 12 月 11 日,他被迫流亡国外。 1870 年,拿破仑三世垮台,雨果结束了长期的流亡生活,凯旋式地回到巴黎,受到巴黎人民的热烈欢迎。 1885 年,雨果逝世于巴黎,法兰西举国致哀,巴黎举行了规模宏大的葬 【故事梗概】 当巴黎市民正沉浸在"愚人节"的狂欢中时,法院大厅内正在进行"愚人之王"的选举。大家把幸运待选的"愚人之王"带了出来。这个人长得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独眼,驼背,跛子,……在他的这种种畸形里,却透出一种不容怀疑的坚定,严肃,勇敢的性格。他就是--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加西莫多。 在大街的游行人群中,有人喊道:"爱斯梅哈尔达来了!"游行的人们立刻狂欢起来,喊叫声此起彼伏。人们都蜂涌向广场。在广场上,只见靠卖艺为生的吉卜赛女郎爱斯梅哈尔达,正在一条波斯地毯上跳舞。她轻盈,飘逸的舞姿,时时引起人们的狂欢的掌声。成千上百的人们随着爱斯梅哈尔达的舞姿一起旋转。这时,作为怀疑派的哲学家和讽刺诗人甘果瓦,被这个灿烂的景色迷住了。他不知道这个女郎究竟是人,是仙,还是天使。这时在所有围观的人群中,有一个严肃、平静而阴沉的中年人,此时比任何人都更关注那个跳舞的女郎,他的嘴里不时发出几声诅咒。他就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罗德·孚罗诺。 在广场的另一角荷兰塔内,女修士居第尔因自己的女儿,在 15 年前被吉卜赛人抢走,就用一种憎恶的声音呵斥她快离开。爱斯梅哈尔达感到一种惊恐和不安。 爱斯梅哈尔达带着她心爱的小山羊离开了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