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层面解读《沁园春·长沙》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可以从三个层面来了解: 政治背景。作为一个政治家、革命活动家,他总是和时代同呼吸同命运的。作为抒情言志的诗歌也恰恰表现了他们这种生活。本词写作于 1925 年。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共产党内部,对革命统一战线由谁来领导,产生了分歧。本词可以说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这首词的上阕,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图,然后提出“怅寥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深浮?”诗人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来表达对革命领导权归属问题的思考。而在下阕,回忆了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之后,作者写到“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个问句,但实际上是对“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革命风浪之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由于现代社会个性的张扬,人们不太喜欢从政治层面去理解问题。作为政治家兼诗人,在诗作中表现对政治问题的思考是很正常的。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茸。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日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思。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短歌行》感情充沛,格调悲凉,抒发了作者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苦闷,表达了作者要求招纳贤才帮助建功立业的愿望。一个政治家兼诗人,个人之情往往表现为家国之情。这是我们从政治层面上分析这首词。 我们再来从事业层面看诗人的政治命运。1925 年 1 月 11 日至 22 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不仅没有出席,而且连委员都被选掉。1958 年毛泽东在对自己的诗词中作的一些“自注”中,曾言道:“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从事革命活动,是诗人所从事所追求的事业。这时,诗人受到了事业上的第一次打击:被排挤出党中央。在挫折面前,诗人保持着怎样的精神面貌呢?我们通过解读一个字“独”来理解诗词。 “独立寒秋”,“独”怎样理解?是“孤独”吗?是“茕茕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