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荒原中的思考——《原野》和《呼啸山庄》之比较阅读 20 世纪初,曹禺的艺术精品“三部曲”之一《原野》,似乎是伴随着不合群的声音“出世”了,或是这部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的作品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要求,故而长期受到冷遇,面对早期过激的评论,《原野》在曲折中发展,而最后却是掀起“原野热”,其影响不亚于《雷雨》和《日出》,而 19 世纪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一个少经人世的女流之辈,怎么会写出希刺克厉夫这样一个人物,而最终其影响远远超过了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堪于莎士比亚的《李尔王》相比。两部作品,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体裁,但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本文欲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两部作品做一下比较阅读,或许能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一复仇是人类各民族都盛行过的历史文化现象,同时复仇又是以超常态的,极端性的方式为特征的人类自然法则的体现。以“复仇”为母题的中外叙事文学作品有不少,从元杂剧《赵氏孤儿》到鲁迅的历史小说《铸剑》,从古希腊悲剧《美狄亚》到莎士比亚的剧作《哈姆雷特》都集中体现了这一复仇母题,而《原野》和《呼啸山庄》则同样也是以此作为创作题材,则同样将这一母题发挥到了最佳。 《原野》和《呼啸山庄》都以复仇为基本框架,作品主人公或有杀父夺妻之仇,或有失爱受辱之恨,在经受多年的磨难之后,返回故乡,向他的仇人进行报复。同样是报仇雪恨,却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 两部作品的主人公仇虎和希刺克厉夫的复仇行为是存在着一定原因的,不是无缘无故,不是放肆任性所为,都与社会,与时代紧密相连。《原野》中的仇虎正是由于他所受到的阶级压迫,由于焦阎王霸占田产,父亲被活埋,妹妹屈死,自己坐牢,未婚妻被夺走,可谓是“家破人亡”,在这种压迫之下,所有的情绪都很自然的转化为仇恨。而作品描写的是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混战初期,那时五四运动的革命风暴还没有掀起,中国共产党还没有建立,广大的农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忍受不了地主的迫害,于是起身反抗,仇虎的复仇行为则体现了这种农民向地主的自发反抗。仇虎的仇恨来源于焦阎王的压迫,这种置身于旧社会时的反抗模式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呼啸山庄》中的希刺克厉夫,他的仇恨来自于个人尊严的被侵害和爱的失落。作为恩肖先生的意外财富,在受其宠爱的同时,得到的是恩肖先生之子辛德雷的贬斥,尊严受到伤害,地位随着恩肖先生的去世而一落千丈。原以为在与凯瑟琳的青梅竹马的爱恋中获得补偿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