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已无“钱钟书” 前几天,我写了一篇如何展开高中语文教学与学习的文章,当天有一位热心读者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回复如下: “老师,我现在是大学生。语文成绩从小一直极佳,而且很自负的从未看得起教我的任何一位语文教师。…我觉得虽然像我这种有文学天赋的不多,但山外有山,总是有的。我最大的感悟或者说是遗憾,就是没有哪个老师能让我极尽自己的文学天赋,这种文学上的自我欣赏和肯定对我这样的人来说是无法替代的!简言之,英雄无用武之地。我知道高中阶段的学习不是为了拔高奇才,而是为了应付高考。但我还是替我这类人感到悲哀,中国人为什么获不了诺贝尔奖,为什么都 10 后了,我们讨论最火的还是 80 后的韩寒、郭敬明?这是时代的悲哀。我甚至想有一天能够成为一名老师,即便改变不了这种局面,也不会让任何一个有能力的学生留下终生的遗憾。赘言了这么多,我就是想问一下老师您:是否能给中国的下一个‘钱钟书’一个机会。关于方法,我从小学起就开始思考,时至今日我觉得已经相对成熟,限于篇幅,无法详尽,如果老师觉得这是个很现实的社会,就没有知晓的必要了,反之,我想…我可以改变您的世界观。” 首先,我觉得很欣慰,大学生不仅有成熟而系统的思考,而且有一种铁肩担道义的责任心,这一点,我自愧不如。如果中文系的学生都有这样的雄心壮志,我想,文学的繁荣指日可待了。所以,我会再和这位热心朋友联系,听听他关于文学的看法。 其次,我需要表达一下自己对于语文教育的态度与观点。毋庸置疑,当前的教育模式与培养方式埋没了很多文学青年的才华,这一点我已经反复论证过,从作文训练即可看出但是语文教育有自己独特的任务,它不是“个性培养”而是“普性培养”,也就是说,语文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文学作家,而是普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点,我也反复论证。广东省今年有 70 万考生,真正成为作家的会有多少人,真正有志于成为钱钟书那样的作家又有几人,这 70 万人的语文教育目标显然不能定位为文学能力的提高,而应该是普通语言能力的提高。 语文不是文学,尽管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学篇目。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尽管“语文”这个概念众说纷纭,但是没有人认为语文可以等同为文学。即使是在人文精神大讨论的背景下,即使在关注人文素养和审美精神的背景下,也没有人认为语文和文学可以互相替代。北大中文系历代系主任在研究生入学典礼上都有一句名言:“北大中文系不是培养作家的,而是培养学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