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专题研究——一方水土一方人 专题讲座一、历史地理环境影响民族特性 1.对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模式的影响 农耕与游牧的依存与对垒 整个亚欧大陆古来就存在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特征迥异的经济类型,由此导致了生活在亚欧大陆核心部位的游牧人与生活在亚欧大陆东、南、西三方濒海边缘地带的农耕人之间长达数千年的冲突、互补和交融。 农耕区与游牧区的分界: 四百毫米 等降水线从大兴安岭西坡,沿西辽河上游、燕山山脉,斜穿黄河河套,经黄河、长江上游,直抵雅鲁藏布江河谷。以这条等降水线为界,其东南为受太平洋季风影响的湿润地区,其西北为少受甚至不受此影响的干旱地区。这条 四百毫米 等降水线,成为东亚农耕与游牧区的大体分界。 纵观几千年的历史进程,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矛盾构成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民族矛盾,农耕民族几乎所有的对外战争都是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几乎所有农耕民族之外的政治力量入侵带来的改朝换代,主角都是北方游牧民族。这两个民族的对垒带来的血与火的洗礼,给中华民族留下深刻的记忆。 但在同时,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生活方式、经济模式、民族精神、心理等方面多呈现出极强的互补性和依存性。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战争与争锋,客观上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互补和民族的融合,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争锋从根本上讲是不同于外族的侵略。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对垒,往往以迁徙,聚合,和亲为结局。比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和汉唐时期开辟通西域的“丝绸之路”,可以说是中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精妙结晶。再比如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通婚,促进了西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再比如 1644 年满族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大清帝国。满族统治中国近 300 年,八旗驻防全国各地,满族人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遍播海内。 2.对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影响 独立性与封闭性共生 中国的地理环境,东边面临大海,这时古人难以逾越的太平洋。陆地的外缘,是西北横亘的戈壁,西南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纵贯边陲的横断山脉。大海、沙漠、高山共同围护着板块状的广袤的东亚大陆。这样一种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一是使保护中国文化的延续,也导致中国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形成中国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色。二是中国这种封闭环境使中国文化带有封闭色彩,形成自我中心的观念。 多元与专制的不和谐二重奏 中国复杂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精神文化的多样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各有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