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课 *答司马谏议书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2.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千秋岁引》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日》5.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一、字词积累1.字音强聒(ɡuō) 壬(rén)人胥(xū)怨者 膏(ɡāo)泽怨谤(bànɡ) 会晤(wù)重(chónɡ)念 卤(lǔ)莽2.通假字① 于反复不宜卤莽 通“鲁” , 粗野 ② 不复一一自辨 通“辩” , 辩解 3.一词多义(1)恤(2)度(3)固(4)见(5)修(6)特4.词类活用①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名词作动词 , 做 ②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形容词作名词 , 好事 ③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认为正确 5.古今异义① 故今具道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古义:谦辞 , 用于自称。 今义:指小或少。③ 故略上报古义: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刊登在报纸上。6.文言句式(1)状语后置句①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②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2)宾语前置句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二、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见“专题四《游褒禅山记》”2.写作背景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参知政事(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马光(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了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是作者的复信。3.相关知识“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一、结构图解二、内容研读1.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明确] 人“习于苟且”;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皇上“欲变此”。2.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明确] (1)天下人“怨谤”;众人“汹汹然”。(2)他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3.“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问题王安石在文中是怎么解释的?原因是什么?[明确] 这些做法其实是“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