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材的主人——写给老师的话 记得于长军局长说过这么一句话,我最欣赏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的人。其实我也认为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的,越简单越好。只需学会三件事:怎样选择,怎样坚持,怎样放弃。每个人因为选择不同而呈现出异彩纷呈的人生曲线。这和我们的教育也有一定的关系,学校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所生产的“商品”到底应该符合什么样的标准?这些问题都是围绕着教育的起点和终点提出来的。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就是促进人的发展。人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无止境的学习和完善的过程。成功就是比原来更好。这是教育者必须要遵循的尺度。 教材是什么?教材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分门别类组成的集合体。这是我们进行工作的依据。 教材是按照什么意图进行设计的呢?传授知识,掌握方法,确立人生观,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也是我们每堂课的教学目标。 我记得在一本书上看到过巴恩说的一段话:“我们整天都在忙些什么呢?我们在乐此不疲地传授知识的同时。如果我们没有让利亚妮得到任何她真正需要的东西,比如:如何快乐地生活,如何有个人价值观和自尊心,而单交给她怎样读书、写作、算题,这又有什么用呢?”当教学过程不能帮助学生进行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时候,教育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整体关怀。 所以,教育首先要从人性出发钻研教材 人的成长受到五方面的因素制约,智力,家庭,社会,学校,主观能动性。主动性决定着学习效率的高低,怎样调动?简单地说就是看看学生想要什么,再刺激他们的需求,想让马喝水就让他先吃盐。 需求就是个人想实现的愿望。 需求产生美。在万恶的旧社会,肥肉片子是美;在农业学大寨的时候,女人长得五大三粗是美;在教育的初期识文断字是美;在快速发展的新教学理念下,知识,技能和情感能产生核震是美,能触类旁通的美。能形成良好的基本条件来奉献社会就是美。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安全、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 简单地说,一个人在饥寒交迫的时候主动力是吃饱穿暖,对于什么兴趣、梦想、“丢不丢人”,都和他没有半点关系。当人的生存和安全都得到满足的时候,就想与社会交往就想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进而想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世界上没有完全快乐的人,只有永远无法满足的需求。 那么,学生在这个时期的最大需求是什么呢——尊重与认可,表扬和鼓励。 1、从人性出发就要给学生搭建舞台,让鼓励自信的掌声响起来。 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