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异化 “异化”这个词是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提出的概念。在他看来,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工人的劳动发生了异化,即异化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因此,这种财富及财富的占有、工人的劳动本身皆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这就是劳动异化。劳动异化具体表现在: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 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 如果借用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来考察学生的学习,得出的结论一定是惊人的,我称之为“异化学习”。问题的根源在于:对一个学生而言,他为什么要学习,即学习的根本动机是什么?记得我小时候,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父母总是告诉我:“好好学习吧,别像自家人那样以后种地,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别背着破棉絮到外地打工。”于是,我学习的动力就来源于长辈的命运,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手段,只有好好读书才会让自己生活得好,才会过上相对轻松的生活。当自己偷懒或者想要放弃学习时,耳畔总会回想起长辈的谆谆告诫,于是内心又会充满了动力。可是现在的学生呢,难道你还要对他说:“好好读书吧,只有读书才能改变长辈的命运。”学生的父母本身就是成功的社会人,他干嘛还要改变呢?难道你还要对他说:“好好读书吧,只有读书才会过上好日子”,学生现在不愁吃不愁穿,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干嘛还要通过读书改变物质生活呢? 在我看来,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了“厌学症”,或者我们会认为学生“一代不如一代了”,或者我们认为学生越来越难教,越来越难管,越来越不刻苦,这些埋怨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我们忽视了一个根本问题: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如果是短期的物质利益,他根本没必要读书;如果是长远的理想或者人生规划,即班主任教育学生“只有读书才会找到好工作,才会有光明的前途与未来”,我估计很少有学生听得进去,毕竟谁会看得那么长远呢?现实状况就是:家长对孩子读书充满了迷惘,教师对学生读书充满了功利。有的家长可能认为小孩读书可以为自己争面子,或者可以继承自己的产业,或者真诚地希望孩子以后会生活得更好。对于教师来说,学生的学习(学习成绩)与自己的业绩甚至工资奖金挂钩,学生的学习在此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