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鲁迅作品中的“偷” 一个极其普通的字眼,一经语言大师的慧眼烛照,匠心点化,放到特定的语境之中,便会光华闪耀,夺目生辉,收到妙不可言,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故乡》、《阿 Q 正伟》和《社戏》分别多次描写了“偷”字,使作品呈现出多资多彩的艺术魅力,现择例类析如下。 (一)、世态炎凉的“偷”。孔乙己有一个致命的性格弱点,那就是好吃懒做,他穷困潦倒竟至于偶尔偷盗度日。《孔乙己》一文中对于主人公孔乙己偷鸡摸狗的品性的揭示累计达九次之多,其中根据叙说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酒店顾客、掌柜对孔乙己冷嘲热讽,肆无忌惮地直宣其“偷”。“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看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穷极无聊的顾客把孔乙己的酸心隐痛当作酒后茶余的闲谈笑料,寥寥几语,活画出他们的粗俗放肆,寡情无义。他们直言不讳地戳穿孔乙己的伤疤,胆大妄为地指控孔乙己的偷盗被打,众目睽睽之下,竟没有一点怜悯顾虑,乘人之危,落井下石真是猖狂得令人发指!再看一店之主的掌柜,他同样是对孔乙己百般奚落,极尽挖苦讥讽之能事。“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取笑?要不偷,怎么会打断腿?”掌柜接二连三,连珠炮似地责问孔乙己的“偷窃”一事,其冷酷狠毒,幸灾乐祸的阴暗心理宛然可睹总之,无论是掌柜,还是酒店顾客,他们对孔乙己的讥哄虽然或多或少揭示了事实的真相但是说话的口吻,用词的尖酸,粗俗的态度无疑又暴露了他们的冷酷和麻木。 二是孔乙己迂腐麻木,以“窃”“蒙”“偷”,讳莫如深。“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酒店看客大言不惭地宣说孔乙己的“偷盗”丑行,可是迫于生计而无可奈何的孔乙己却卖弄文字,故作深奥,企图以半懂不懂的文言词句“窃书”来搪塞抵赖,因为在他看来,“窃”字生僻玄奥,非短衣帮之流所能理解,如此改头换面自然可以掩人耳目,聊以自慰。其实,这改“偷”换“窃”的表演正好暴露出他迂腐清高,麻木不仁的悲剧性格,我们不能不震惊:封建文化对他的摧残简直到了敲骨吸髓的程度!当然在这强辞夺理,振振有词的背后,我们也不难窥见孔乙己无可奈何,可怜可悲的尴尬处境 三是作者平静冷峻地叙说孔乙己的“偷盗”品性。“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