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的终点,别样的生途——青年读鲁迅 鲁迅是伟大的。 鲁迅研究无疑是一门学问。 鲁迅绝不仅仅是学术的鲁迅,他属于青年,属于大众,属于中国,属于天下所有努力追求的人们。 本文所要谈的,没有精深的理论;只是一个青年,在人生的发展历程中,以自己的一番感悟,用平实的语言去解读、认识一颗伟大的灵魂。也期盼着有更多的人们能够读懂鲁迅。 相同的终点,别样的生途 ──《野草》里的人生 捧读《野草》,总觉得它过于沉重。单品这“野草”,便有着一种平实寂寞而又坚韧的感觉。《野草》的蕴涵,是深刻而真挚的。《野草》以它特有的面目展现了作者心中的积蓄展示了一位奋进者的一段精神历程。 人,只有一生。鲁迅在《写在〈坟〉后面》中说:“我只很确切地知道一个终点,就是:坟。然而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无须谁指引。问题是在从此到那的道路。那当然不只一条,我可正不知那一条好,虽然至今有时也还在寻求。”《野草》这部散文诗集有着一种明显的精神印记,这是一位真的人在其人生路上的歌,是其人生途中执着追求、勇敢面对时谱写的心曲。他苦闷了,他寂寞、彷徨。然而,如果在你的人生行途中,你的意识里确也有一种苦闷情绪的话,不妨读一读《野草》,用你的心灵去感受它,便会觉得自己并非孤单一人,因为精神的战士与你同行,在《野草》里更有着一种苦闷中坚韧向上的精神。 一 路漫漫其修远兮 诗言志,文传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作品也是有感而发,鲁迅在《二心集•〈野草〉英文译本序》中指出:这些作品“大抵仅仅是随时的小感触”。但绝非那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生自是有情痴”的随感之作。《野草》是一段时间内写就的作品,但它的之所以能够生成并且是这样一种面貌却不仅限于此;它有着漫长的心理历程,有着深厚的精神渊源。这就与鲁迅“至今有时也还在寻求”的人生路有关。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我要到 N 进 K 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在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说《社戏》中我们能够看到童年鲁迅那欢快的身影,感觉到他童年时光的美好。“十三岁以前的鲁迅,在温暖与欢乐中过着士大夫家庭里的少爷生活他还不了解社会,不了解社会中除了窗明几净、丰衣足食的天堂之外,还有一个黑暗如漆的人间地狱,更没有想到他后来竟成了推翻这个地狱的勇士。” “少年不识愁滋味”,然而,家道中衰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