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文革十年 一九六○年初秋,在张家口农科所劳动两年的汪曾祺摘掉了右派帽子,单位 作了如下鉴定意见:“(汪)有决心放弃反动立场,自觉向人民低头认罪,思想上 基本解决问题,表现心服口服。”北京的原单位民间文艺研究会没有回收之意, 汪曾棋在等待一年的无奈情况下,给西南联大老同学、北京京剧团艺术室主任杨 毓珉写信。 现年八十岁、刚做完胃癌手术的杨毓珉至今还清晰记得当时的情景: 那时他信中告我已摘帽,我就想把他弄回来。跟团里一说,党委书记薛恩厚 、副团长萧甲都同意。又去找人事局,局长孙房山是个戏迷,业余喜欢写京剧本 。他知道汪曾棋,就一口答应下来,曾祺就这样到团里当了专职编剧。(一九九 八年六月十九日采访) 老作家林斤澜介绍说,老舍等北京文化界一些人士都关心过汪曾祺调动之事。 一九六三年他开始参与改编沪剧《芦荡火种》,由此揭开了他与样板戏、与 江青十多年的恩怨与纠葛,构成他一生写作中最奇异、最复杂、最微妙的特殊时 期。 当时的北京京剧团副团长萧甲讲述道: 为了赶一九六四年现代戏汇演,团里迅速充实创作力量。改《芦荡火种》第 一稿时,汪曾祺、杨毓珉和我住在颐和园里,记得当时已结冰,游人很少,我们 伙食吃得不错。许多环境描写、生活描写从沪剧来的,改动不小,但相当粗糙。 江青看了以后,让她的警卫参谋打电话来不让再演。彭真等领导认为不妨演几场 ,在报上做了广告,但最后还得听江青的。这出戏在艺术上无可非议,就是因为 赶任务,以精品来要求还是有差距的。 我们又到了文化局广渠门招待所改剧本,薛恩厚工资高,老请我们吃涮羊肉 。这次剧本改出来效果不错,大家出主意,分头写,最后由汪曾祺统稿。沪剧本 有两个茶馆戏,我们添了一场,变成三个茶馆戏,后来被江青否定了。 汪曾祺才气逼人,涉猎面很广。他看的东西多,屋里凳子上全是书。当时他 比较谨慎、谦虚,据说解放初时是比较傲的。江青比较欣赏他,到上海去,她问 ,“作者干吗的?”有一次在上海修改《沙家浜》的一场戏,汪写了一段新唱词 ,江青看后亲自打电话来,“这段唱词写得挺好,但不太合适,就不要用了。” 赵燕侠发牢骚,“练了半天不用了,练了干吗?”而汪曾祺依旧那么兢兢业业, 在阶级斗争高度压力下,他过得很本份。谈不上重用,就是被使用而已。(一九 九八年六月二十二日采访) 据汪曾祺一九七八年写的材料,在上海修改剧本期间江青曾问汪什么文化程 度、多大岁数。《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