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死去的通州教育 也许,中国的中小学生是世界上最为悲催的一群。他们起得最早,扛得最重,睡得最晚。有关部门似乎注意到了他们的生存状态,于是在正经的场合,花样繁多的口号聒噪起来:“素质教育”、“减负增效”、“阳光体育”、“五严规定”……那些口号如同滚滚惊雷,震耳欲聋,震落枯败的枝条,震飞白花花的泥尘,却不见半粒雨星掉下来。学生们还是起得最早,扛得最重,睡得最晚。 很幸运,我居住的那块土地,是著名的教育之乡。俗话说:“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这句话,常在许多教学沙龙和课改现场会上,被专家们娓娓道出,借以感谢东道主的热情招待。教育看南通,看南通的什么?答案只可意会,一般不言传。我今天学学安徒生笔下的傻孩子淘气一次:看什么?看分数。 很不幸,我居住的那块土地,是著名的教育之乡。我的家乡,在没有希望的土地上。很多地方,除了分数,寸草不生。 我们通州,在南通管辖的几个区里头,算扶不起的阿斗。这几年,区教育局知耻后勇大有打一场翻身仗的豪气。尤其寒局长上台后,多次提出“狠抓质量”的口号。通州教育有没有病?有。从教育局到教研室,从学校领导到普通教师,的确存在着管理松散、不求进取等毛病,吃空饷、搞电子商务、违规家教等现象也屡有出现。寒局长多次强调,质量就是分数,质量要和教师评优、职评、绩效直接挂钩。校长们诚惶诚恐,估计也被挂了钩。 “狠抓质量”没错,是该干些实事了;然而,“质量”等同于“分数”,其简单而又暴力的解构方式还是让人惊诧。通州教育,被灌了一剂猛药,治不了病,就要你命。 学生们疲于奔命。大冬天 6:40 早读,夏天还要提前 10 分钟。不算早读、午休,一天也要撑足 8 节课。作业总是做不完,半夜 11 点还得兴致勃发。课间、放学后,办公室里伫立着特别的一群,神色忧虑地“被补差”。文印室里的誊印机三天两头坏,围着的教师急得转圈。夜幕下的学校灯火通明,校门外家长在等待孩子,教室里孩子在等待铃声,尽管很多老师都忘了铃声是用来干什么的。各种名目的联考,各种阶段性考试应接不暇。一位小学家长告诉我:“我儿子一天上了 6 节语文课!”上六年级的儿子问我:“爸爸,什么时候我能像奶奶一样退休啊?” 我们的教育走的是极简路线,用“题海”战术轮番轰炸学生的每个 24 小时。 有人说,成绩就是要靠刻苦呀,只要成绩好,付出点代价也是值得的。在这里,我会用实例告诉你,一味地搞疲劳战,只会搞疲劳战,不仅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