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字的结构是互相支撑一、言语也是一种行为(一)言语行为的因素1.人物:交际双方即发话方和受话方,涉及相互间的关系,会话动机和意图,态度和会话方式。2.内容:围绕话题展开会话内容,是否有争议,是否与会话人利益相关,是否是敏感话题,是否有足够信息量。3.语境:参与会话的人数,具体场合,相关的话题,背景。(二)言语行为的类型1.从语句表达上(1)疑问类言语行为;(2)陈述类言语行为;(3)感叹类言语行为;(4)祈使类言语行为。2.从语义结构上(1)话语意图:言语行为的动机、目的和目标;(2)言内之意:由句子和词语表达出来,可以直接理解的意义;(3)言外之意:话题直接意义之外隐含的意义。3.从话语功能上(1)叙事言语行为:叙述或者说明事件或道理的言语行为;(2)施事言语行为:为了影响对方,以求改变对方的观点和行为方式的言语行为;(3)成事言语行为:使受话方的观点和行为得到改变的言语行为。二、说话应该互懂“说对方听得懂的话”是言语行为的一个基本前提。1.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是困难的。2.方言的差异也影响交际。(1)地域方言。汉语的地域方言可分为十种:官话、吴语、闽语、晋语、粤语、客家话、赣语、湘语、徽语、平话。(2)社会方言。当今汉语生活中,网络语言是一种特点最明显的社会方言。三、说话应该合乎身份1.用语必须研究说话者。用语须符合说话者的地位、身份、学识、阅历等特点。2.用语必须研究受话者。对象不同,用语就必须讲究语法和分寸,符合彼此角色关系。3.一段话中要使说话人与受话人的言语配合默契。例如,同是叮嘱人走路小心安全,对孩子可用亲切性命令语:“好好儿走,别跑,小心摔着!”若是对老人,则宜用恭敬客气语:“您老走好,慢慢走,留心脚下,千万别摔着!”四、说话应该合作会话合作原则是美国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提出的。格赖斯提出了四项准则:(1)量的准则——话语提供充分而不多余的信息;(2)质的准则——话语的内容是真实的;(3)关系准则——话语与话题有关,即与所要实现的意图有关;(4)方式准则——说话要清楚明白,简洁而有条理。如果违反其中的一项,语句就会出现言外之意,这就是会话寓意。作家苏叔阳在《故土》中有一段话:“只要别人带着夸张的口吻说‘哎呀,你真年轻’,那就意味着被夸赞的人实际上已不年轻了,或者甚至很老了。”说话者违反了质的准则,使听话者产生相反的会话寓意。五、说话应该得体根据表达的目的和形式的不同,我们的用语也应该不同。语体一般有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