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不详”的张若虚张若虚的生卒年不详。有些典籍只好将他的生卒年定在约公元 660~720 年。有关张若虚的史料记载不详。《旧唐书》中只有 6 个字:“若虚,兖州兵曹。”清《全唐诗》中只有 26 个字:“张若虚,扬州人,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诗二首。”张若虚的诗作情况不详。张若虚仅仅流传下来两首诗作(《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其余早已散佚。◎作者卡片张若虚(约 660 年~约 720 年),唐代诗人,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张若虚诗作存世的仅两首,但其中的《春江花月夜》却是唐诗的代表作之一。王闿运对之评价:“孤篇横绝,竟成大家。”闻一多对之评价:“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该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颇受六朝诗风影响,流露出人生无常之感。后世包括词、曲在内的多种文学形式都可能受到该诗在音韵、场景描写等方面的影响,从而也奠定了张若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景呈现这是一首著名的离情诗,描写了春天江边月夜下的美景,抒发了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并生发出了对人生的哲理性的思索。诗在绘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入墨,在叹幽忧别情中收尾,抒发了对人生有限的无可奈何的感喟,又交织着对生活的期待和哲理性的思索,景、情、理水乳交融,别有一种清丽雅致的神韵。◎知识链接乐府诗体,古代诗歌体裁。狭义指汉代乐府官署搜集的民歌俗曲和歌辞;广义指包括两汉特别是魏晋以后历代文人作家仿制而不入乐的讽诵吟咏的诗歌作品,泛称乐府诗。“乐府”本是汉代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汉代人把当时由乐府机关所编录和演奏的诗篇称为“歌诗”,魏晋六朝时人开始称这些歌诗为“乐府”或乐府诗,并把它们单独成类(刘勰《文心雕龙》、萧统《文选》)。在文学史上,所谓乐府体诗,既指由乐府机关收录的作品,也指魏晋以后历代作家仿制的乐府作品。这种仿制作品有几种不同情况:①按照乐府旧的曲谱,重新创作新辞入乐的诗;②沿用乐府旧题,继承和仿效旧乐府诗的精神和艺术特色,实际已不入乐的诗;③不袭用旧题,完全自立新题、新意,亦称“新乐府”,也是不入乐的。这三类中,以第二类为最多和最常见。汉乐府诗打破了自《诗经》以来以四言为诗歌正宗的传统,创造了杂言体的诗歌,并首先创制了完整的五言诗。汉乐府诗中有较多的叙事诗,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