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君》学案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呜呼三月一十八, 养官本是为卫国! 北京杀人如乱麻! 谁知化作豺与蛇!民贼大试毒辣手, 高标廉价卖中华! 半天黄尘翻血花! 甘拜异种作爹妈!晚来城郭啼寒鸦, 愿枭其首籍其家! 悲风带雪吹! 死者今已矣,地流赤血成血洼! 生者肯放他?! 死者血中躺, 呜呼三月一十八!伤者血中爬! 北京杀人如乱麻! 呜呼三月一十八, 北京杀人乱如麻!二、介绍背景《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于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最初发表在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上,后由作者编入《华盖集续编》。 1926年3月18日,为抗议日本军舰炮击天津大沽口的侵略行径,北京各界人士和爱国学生五千余人集会在天安前游行示威,会后结队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女师大师生是由学生会组织上街的,领队的就是年仅22岁的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行进在队伍前面的还有张静淑、畅德群等,都高举着纸旗,呼喊着口号。当来到铁狮子胡同附近时,段祺瑞执政府命令卫队向清愿队伍开枪射击,并用大刀、铁棍乱砍猛打。打死打伤200余人,刘和珍走在前头,首当其冲,中弹倒下。张静淑和杨德群先后前去搀扶,也相继中弹。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惨案发生的当天,鲁迅先生就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二》,称这一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此后在《死地”》《空谈》等文中,连续猛烈地抨击了中外反动派“诱杀”青年的“禽兽”行为,揭穿“流言家”的谎言,哀悼和歌颂爱国青年。1926年4月1日,鲁迅先生再次写下了忧愤深广、感情浓郁的叙事性悼念杂文《记念刘和珍君》。三、分析文章总体思路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回答下面问题:学生思考: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明确:提问:第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提问: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明确:四、分析第一部分(一、二节)的思路(1)学生齐渎后,思考本部分写作的缘由,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明确:(2)学生讨论:从写作的缘由出发是常见的思路,为什么关于写作缘由说了那么多的话,专心 爱心 用心1也就是思路在第一、二部分为什么老围绕这一点展开?明确:可以看出,作者借写作缘由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爱国力量方面,学校举行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着刘和珍,可见正义力量并没有屈服段政府的淫威,他们照样悼念被段政府诬指为“暴徒”的遇害者。反动势力方面,提出了“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