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课 方山子传年少时我们都有梦,梦想着古道老马,仗剑天涯,梦想着挥毫泼墨,落笔生花。当经历过世事炎凉后,那些最初的梦想还在吗?方山子年少时行侠乡里,为人推重,后来弃侠而学文,欲有为于当世,却终怀才不遇,这其中,又有几多心酸。这位文武兼备、心怀满腔热忱、立志为国分忧的爱国者,面对次次冷遇,最后只得隐于光、黄间,只求佛事和清净。这般境遇,不禁令我们心生唏嘘。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洵之子。他既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又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明白畅达。他的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美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在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著有《东坡七集》。二、背景资料苏轼在《方山子传》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灵矛盾,与他当时的政治处境有关。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李定等人诬以诗文谤讪新法,下狱治罪,九死一生。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对一向胸怀大志,希望做出一番事业的苏轼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因此,他对方山子的“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的遭遇,别有感触。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但他以诗文被祸,不便直言,于是隐约其辞,语多深婉。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文白对照 当方山子遇到苏轼苏轼打破传记文学的写作常规,在《方山子传》一文中,改变介绍人物姓氏、籍贯、生卒年月、家世、生平等平铺直叙式的写作手法,而着力选取人物活动的几组有价值的特写镜头,几个表现人物性格的生活侧面,一经作者惟妙惟肖地刻画描摹,一个形象丰满生动,见心灵,见性格的人物便活生生地展现出来了。第一段,作者起首一句,“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显得突如其来,而且立刻会生出两个疑问:其一,方山子并非人名,那么何以不露真名,何以称之“方山子”;其二,方山子是“光、黄间隐人”,他归隐的原因是什么。两个问题很具吸引力。紧接着,文章以简洁的语言,概要地介绍了方山子的身世。这一段层次分明,交待清楚,言外之意层出不穷。接着,苏轼谪官黄州,于偶然之中,路遇方山子。原来方山子是作者的旧识,真名陈慥,字季常。老友异地相逢,自然各道所以。当方山子得知苏轼今日境况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