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世说新语》有感:“未尝臧否人物” 《世说新语·德行》有一则关于阮籍的材料:“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未尝臧否人物。”以前读《世说新语》,读到此处往往一晃而过,觉得也没有什么,不就是不评价人物吗,这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工作几年之后,我才慢慢读出了这句话包含的丰富含义。 “臧否人物”就是评论人物。臧,说人好;否,说人坏。因此,这里的“臧否”并非简单的客观意义上的评价人物,而是主观意义上对人物的褒贬。我们知道,魏晋时代是人物品评的火热期,那个时候出现了很多评点人物的大师,他们往往独具慧眼,能够对人物的外貌和内心甚至灵魂进行一针见血地品评。这些品论甚至形成一种专门学问,并且有著作问世,那就是刘劭的《人物志》。这是一本专门研究人的不同才能和秉性的著作。而《世说新语》更是一部人物品鉴的集大成者。人物品评其实也是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最初着眼于人的道德品质,后来演变为外貌,后来演变为人物的气度风神。后人说的“魏晋风流”就与此相关。品评人物的最初目的是选官,后来变成单纯的无政治目的的评价。既然如此,阮籍为什么“从不臧否人物”呢? 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阮籍其实也是人物品鉴的高手,但是他的评论仅限于评论一个人的气度风神,而不涉及到对人物的道德评价。“臧否”其实包含着明确的价值判断,是对一个人好与坏的论定。可见阮籍一方面非常精明,能够在乱世中保持清醒,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无序,连臧否人物阮籍都不敢。不管怎么说,阮籍的这种行为很值得赞赏。 原文说这是阮籍“至慎”的表现。注意此处的“至慎”,“至”是一个加强程度的词阮籍不是一般的谨慎,而是非常谨慎、极度谨慎,甚至谨慎到极点了。这种小心翼翼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其实最大的目的在于保存自身。乱世最大的危险就是个体生命得不到保障,阮籍的至慎其实也包含着深深的无奈。小心驶得万年船,这句话很有道理。但是人往往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遇到重大事件能够保持警惕,但是日常生活却容易忘形。越是随意的场合,越是容易褒贬人物;越是背后褒贬人物,越是容易招人猜忌。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像阮籍那样,无论人前还是背后,都不臧否人物,那就可以达到很高的境界了,保全自身之类的显然不在话下了。 这则材料其实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对阮籍这种特点作出评价的并非阮籍本人,而是晋文王。晋文王不是别人,正是司马昭。这是司马昭对阮籍的评价,这就有意思了。我们嵇康是被司马昭下令杀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