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曹文轩的《小说门》 曹文轩先生是我非常敬重的老师,很可惜,在北大读书期间,我只听过他一节课,但正是这一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前几天在中大附近的学而优书店,我看到了曹文轩老师的《小说门》,于是毫不犹豫买回来,高考期间将其读完了。 我觉得,在当今时代,能够读小说已经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能够读一两本清新优美的短篇小说更是幸福中的幸福。最近一年,我几乎没有读小说,平时读的都是一些社会评论要么就是教育和语文教学方面的书籍。不知怎么,这半年倒是读了不少官场小说,例如《二号首长》、《侯卫东官场笔记》之类的。不过这些小说现实性太强了,实用性大过了艺术性。能够毫无功利、毫无目的地读一本优美的小说,这在我,已经是一种很奢侈的想法。读着曹文轩老师的《小说门》,一种阅读小说的强烈冲动占据了我整个头脑,我决定找一些小说读一读,滋润一下自己的精神生活。 言归正传。对于小说理论,之前也涉猎过一些,例如申丹的《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英美小说叙事研究》,罗岗的《叙事学导论》等等。这些著作的理论基础其实都是西方结构主义叙事学,研究的是叙事的视角、时间,叙述者等话题,从根本上讲,它们研究的是充满了现代性的“后理论”。这些研究更多的是一种“现实研究”,正因为当代的小说形态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理论追求,那么小说理论自然是对小说创作的总结和小说文本的深入研究。曹文轩先生的《小说门》更多的是“理想研究”,即理想的小说应该是什么样的。与前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曹先生对各种小说理论和小说流派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审视态度,不盲从,不盲信,就事论事,在历史的梳理中实现自己独特的价值判断。 在这本著作中,曹文轩先生谈了小说与经验、小说与虚构、小说的时间、空间、悬置摇摆、风景、结构等话题,从这些关键词就可以看出,曹文轩先生的小说理论并非对小说理论史的梳理,而是力图建构自己的理论框架和关键术语。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小说研究实现了双重突破,其一是对马克思主流话语的突破,即以“三要素”、“两典型”为核心的理论叙述,其二是对西方叙事理论的审视与突破。例如“风景”一词,既非中国诗歌理论的术语,也不是主流小说理论术语,在后者的理论视域中,“风景”被表述为“环境”。再比如说“悬置”,表面上看,这个概念来源于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而且带有罗兰巴特的“零度叙事”的理论因子,其实这个概念是曹文轩先生对各种叙事态度研究之后提出的与众不同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