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中语文 读书杂志美文 当代文学中的荒谬感与多余者读《无主题变奏》随想录素材

高中语文 读书杂志美文 当代文学中的荒谬感与多余者读《无主题变奏》随想录素材_第1页
1/157
高中语文 读书杂志美文 当代文学中的荒谬感与多余者读《无主题变奏》随想录素材_第2页
2/157
高中语文 读书杂志美文 当代文学中的荒谬感与多余者读《无主题变奏》随想录素材_第3页
3/157
当代文学中的荒谬感与多余者读《无主题变奏》随想录 一 这是一篇写荒谬的作品。 确切点说,这一作品的主题倒不是描写作为客体的荒谬,而是作为主体的荒谬——一种对存在、对人生、对青春以至对自身的整体荒谬感。透彻点说,就是一种已成为本体的荒谬。 作品是这样开始的: “我搞不清除了我现有的一切以外,我还应该要什么。我是什么?更要命的是我不等待什么。 也许每个人都在等待,莫名其妙地在等待着,总是相信会发生点儿什么来改变现在自己的全部生活,可等待的是什么,你就是说不清楚。” 这种无所待的感觉,在文学中倒并不是初次被发现的东西。贝克特的名剧《等待戈多》,就写过这种感觉。 这篇作品没有故事,当然也没有戏剧性。没有情节,因此也没有高潮。作者只想表达主人公的一连串感觉,一连串散乱的意绪。这些感觉和意绪,在作品中被表现为一种幽默一种微笑、一种玩世和嘲世的风度。但是在主人公的深层意识中,我们还是发现了一种苦恼——虽然他似乎已出离于苦恼。一种追求,虽然他表白自己无所追求。 这篇作品正是以其“荒谬”而引人深思。 二 这实际上是一种迷茫和失落的感受。——作为我的我,在哪里?为什么我找不到自己 ?而且为什么,我根本不想找到我自己?! 这就是主人公诉诸读者的问题。 这个问题,如果不是一个人的——下面将指出,它恰恰不是一个人的,那么它是引人深思的。而如果它又是从社会中应该最有朝气、最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一部分人——青年知识阶层中提出的,那么它便不仅引人深思,而且震撼人心了。 这篇作品描写了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叶,当代中国文学形象中的一种特殊人物——“多余人”。 应当指出,这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学现象。请读者注意一下张辛欣的《我们这个年纪的梦》、以及近期刘索拉的作品。她们的某些主人公,与这篇作品的主人公,在感觉和意绪上,可以说都具有某种同构的特性。 “多余人”是一个老名词。它是一个外来语,因此不能单纯从字面上去理解它的涵义 。也有人把这个词译作“局外人”。所谓多余者或局外人,正如许多哲学和美学中的观念一样,是一个不太容易确切定义的概念。它似乎概括的是这样一种生活意态——冷漠、静观以至达观,不置身其中,对人世的一切采取冷嘲、鄙视、滑稽感和游戏态度。简而言之,多余人就是一种在生活中自我感觉找不到位置的人。 熟悉欧洲文学者,对这种“多余人”当不会感到陌生。大名鼎鼎的拉摩的侄儿、于连·索黑尔、罗亭、奥涅金、奥勃...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高中语文 读书杂志美文 当代文学中的荒谬感与多余者读《无主题变奏》随想录素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