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人眼中的“非我族类” 先谈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心》。这部小说之所以成为英语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传统的说法是小说成功地表现了文明人处于蛮荒环境中的内心冲突。小说主人翁库滋的毁灭,象征了微弱的理性之光,在无边的非理性包围之下最终的熄灭。此外,小说当然还有美妙的意象和精巧的叙事手法等等。类似的评价持续了几十年后,终于杀出来一个程咬金。非洲作家蔡奴娃·亚其比(Chinua Achebe)从康拉德的小说和日记中引出大段歧视黑人、侮辱黑人、宣扬殖民有理、在非洲殖民为“替天行道”的文字。亚其比的结论是:《黑暗的心》贬损了美洲民族的人性,严格说来是一部不道德的作品,不应该也不值得被当成一部经典为后人所赞赏。 亚其比的论文涉及到欧洲人怎样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中塑造其他民族形象的问题。要谈欧美人眼中的“非我族类”,不能不提到爱德华·萨伊德(Edward Sid)。说来凑巧,萨伊德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正是康拉德的小说与日记的关系,康拉德一直是萨伊德最喜爱的作家萨伊德的这一博士论文,与他后来用法国当代文艺理论来研究小说技法的晋升教授的专著一样,无论是方法、立论还是行文,一概中规中矩,标准传统学院派风格。从那两本书中怎么也料不到后来他会写出《东方主义》那样金刚怒目式的著作,俨然成为替第三世界各民族打不平的文化斗士。当然,假如萨伊德从一开始就咄咄逼人,他可能连博士学位也拿不到手。他那种所谓《东方主义》的题目,在英文系根本就不会被接受,如今他却稳坐哥伦比亚大学英文系和比较文学系终身教授的交椅。萨伊德的《东方主义》是在斯坦福大学人文中心完成的,去年学校请他回校讲演,他却一副乡愿模样,大谈西方文化如何高明,从趣味上讲,他仍然偏爱西方经典作品,不赞成用更多的非西方经典来取代传统的西方经典云云,使慕名而去的学生十分扫兴。也许萨伊德的低姿态只是一种韬晦吧。今年四月他的新作《文化和帝国霸权主义》出版,又是一纸风行。这本新作与《东方主义》一脉相承《东方主义》谴责殖民主义,批判西方的“东方学”;《文化和帝国霸权主义》则着重分析西方近代文化与帝国霸权主义的关系。萨伊德指称的文化,包括经典作品、通俗读物和影视媒体,具体可以是乔伊斯笔下的爱尔兰,康拉德笔下的刚果,电影《现代启示录》中的越南、柬埔寨,电视连续剧《印第安娜·琼斯》中的阿拉伯。甚至从歌剧《阿伊达》一段音乐中,也听得出帝国霸权主义骄矜的脚步。萨伊德认为现代西方文化的主线,就是为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