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有用明清实学思潮回顾 一 人类有多少渴求与冲动,世上就有多少神秘与无知;为着洞悉与了悟,人类有了无数的认知方式与思维方式,故他们在力图解开自然之谜的同时又创造了自身之谜。今日人类的自身之谜,又是往昔的,成千上万年前的那个古老的谜的沉淀;在我们现代人身上发生的情况,或许在我们幽远的祖先身上,在原始的欧罗巴人身上、非洲人身上就曾发生过。任何民族的今日都是它昨日、前日的遗传与变异。因此,我们今日自身之谜的解答,即对今天中国人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的较透彻的了解,尚有赖于对我们的先人,尤其是前几代人认知、思维方式的研究。 最近出版的《明清实学思潮史》便是一部旨在对明清际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全面探索的著作。这部由海峡两岸三十多位各怀绝艺的学者共同合作撰写的断代思潮史,内容广涉文、史、哲、经、政治、考据、自然科学,气魄宏肆,洋洋大观。 明清的学术界的确人才倍出。但波林(Boring)说的好:“学术上伟大的人物既不是科学与历史进步的原因,也不是进步的征兆,而仅是进步的代言人”。明清的思想家们无非是那一时代范围广泛、影响深入的思想潮流的代言人,而这一思想潮流又是中国传统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西方人谈中国文化,虽然大都是隔靴搔痒,但也不是一点也没有那种旁观者清式的好见识。D·S·尼威森(Nivison)与 A·F·赖特(Wright)主编的《行动中的孔教》(一九五九)一书中,就载有 B·施瓦茨(Schwartz)的高论:宗教性因素与政治性因素,讲究人心的“修身”、“内圣”与讲究外物的“治平”与“外王”原是儒学的两大支柱。这可以说是一语中的。由于自董仲舒始,儒学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因此名与实、道与器、理与欲、知与行体与用、学与术、义与利、人与法、雅与俗、德与才这些“内圣”与“外王”两范畴在不同时代,针对不同对象的变体或引伸语,便成了一部中国思想史中的核心范畴。在孔子及孔子前的儒学中,这两方面的内容是浑为一体的。但自孟子起,这两个方面就开始分离了且重心日益偏移向“正心诚意”这一极端。在秦汉时候,虽然儒学融合了道、法、阴阳等思潮,但崇外王,逐功利的呼声还存在着;而魏晋时的玄学、隋唐时的佛学则已分别成为儒化了的道与儒化了的佛,而这儒又基本上为“内圣”那一系了;作为三教合一的宋明理学,则是“内圣”派儒学发展的颠峰。宗教性因素的溶入,充实了儒学中的玄空性。 世间万物,相克相生。以“崇实黜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