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形象的几个深层思想 一颗巨星陨落以后,人们追寻它的轨迹,探求它的变化,铭记它闪烁时的光辉。周恩来 ,这位在国际政治舞台和中华民族奋斗史上作出杰出贡献的领袖人物走了,人们不断地在寻找他的足迹,记录他的一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经过十年的深入研究,撰写了六十余万字的《周恩来年谱(一八九八——一九四九)》(以下简称《年谱》),就是描述周恩来在新中国建立前的人生历程的一幅轨迹图。《年谱》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真实地反映了周恩来的思想发展。正确的行动与深刻的思想的结合,在周恩来身上尤其明显。《年谱》正是按照这一精神揭示周恩来的。 周恩来接触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同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有类似之处。他亲身经历了封建家庭的没落腐朽,迫使他对自己生活的社会产生不满、厌恶和憎恨的情绪。在形式上,他“听到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朝统治的消息后,在学校率先剪去象征清朝臣民的辫子”。(《年谱》第 10 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在内容上,他开始由朦胧的反封建意识自觉地形成了爱国主义的思想,爆发出“为了中华之崛起”(同上)而读书的呼喊。一九二○年一月底到七月中旬,周恩来由于领导天津学生爱国反帝运动被拘入狱,羁押期间,经过对社会思潮的反思和现实斗争的审视,他开始推崇并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思想是颤动于狱中”,一种革命意识的萌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第 42 页)由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时常颤动,他更是留意于这方面的著作,并自觉地在实践中鉴别。 同同时代的前进知识分子比起来,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有其特长之处。旅欧时期,他大量地阅读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同时观察、研究欧洲社会存在的各种主义。一九二二年二月,他在实际考察中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劳动问题和社会主义在欧洲各国已结成不解之缘”,“社会主义之不可侮,实已成了必然的趋势”。(第 53 页)应当说,正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劳动实践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上,他比其他人更早、更自觉。他已明确地意识到社会主义之所以成为不可侮的必然趋势,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对于劳动实践问题的极大重视。正因为如此,他在三月给觉悟社社员的信中表达了对实践活动的推崇:“你们现在是讲实际运动了,……而现在我们在此,可说是一事无成,真惭愧得无以自容。……‘若放我在国内,以同石逸在国外,其变动就许大些’”。(《周恩来书信选集》第 41页)他认为自己活动的舞台在中国社会的实践中。 可以说,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