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自己的路” 近来许多期《读书》的《编后絮语》,出现了一个很不对头的情绪:十分的伤感!大有一种不被众人所理解并且迫切地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的自卑心理。似乎《读书》被评上“××最佳刊物”就算被理解了。不,不!大可不必这样。“走自己的路,让人家去说吧!”要相信,堂堂十亿大国,一定有你们的知音。除非你们自己止步不前!读者·作者·编者班志波要有更大的信心 一二年来,每期《读书》必读。每每与友人论及“文化的传播”,总是力推《读书》。可今日却有些不满,原因是:一九八七年第九期《编后絮语》说,“也祝愿我们自己不要丧失信心”,看了心里不舒服。一个刊物能否有很强的生命力,先要看刊物编辑同仁集体的信心。我是唯愿《读书》的编辑先生们先有更大的信心,然后同读者一同步入新的一年的。要知道,“老九”不能走! 读者·作者·编者谢国林“吾道一以贯之” 我把《读书》视为一个象征,它象征着当代一部分中国人的冷静和理智。这里不要有发高烧的昏话,也不要有庸俗无聊的起哄。我以为这与当年鲁迅先生的精神是相契的。 我虽热爱《读书》,却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建议。不过,我想,如果《读书》能“吾道一以贯之”,则你们的选择就是我的选择。 北京 一读者读者·作者·编者一读者不要当官僚 《读书》不要成为一个“官僚”机构,不然,它会失去魅力,而成为一种赘生物。它应当以自己的正直和深刻给读者带来新意,应着重于人的智慧和思考能力的提高,人的心智的提高,普通民众(广大的知识分子也在其内)的宝贵而坚韧的气质的提高。凡此,我们有厚望焉!读者·作者·编者永青苦中作乐,唯书可读 一九八七年第十期和十一期《读书》在手,产生了新的感受。一句话,心情多少有点“沉重”了。发行折扣改变而引起刊物价格上涨,鄙人以为难以接受。但是“阿 Q”一点说,咱也不怕!多么困难都熬过来了,这又算什么呢?少饮几盅啤酒,也能省下几张人民币。苦中作乐,唯书可读。先生之意如何呢? 《读书》创刊八年,风格犹存,实属难得。在必要的时候,它的默不作声,微微一笑,都使人们有所满足。读者·作者·编者伍波让我痴上一晚 我希望常常在《读书》读到精彩的诗情分析,深刻的哲学道理,这会使人突然会悟,仿佛触醒了身上藏得最深、最无常的那根弦。我在这时,往往会恍然大悟地大叹一口长气,舒畅到了极点。看轻松愉快的东西虽然可以解除疲劳,但我宁愿读一些耐人思索的文字,然后痴上一晚。读者·作者·编者黄云飞多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