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的稻束 地之子 半棵树 边界望乡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 襁褓( ) ②绿绒绒( ) ③树巅( )④ 鹧鸪( ) ⑤ 莽莽( ) ⑥ 惊蛰( )答案 ① qiǎnɡbǎo ② rónɡ ③ diān ④ zhèɡū⑤mǎnɡ ⑥ zhé(2)多音字① 荷 ② 虹③ 勒④ 禁⑤ 折⑥ 泥答案 ① hè/hé ② hónɡ/jiànɡ ③ lè/lēi ④ jìn/jīn⑤zhé/zhē/shé ⑥ ní/nì2.辨清字形(1) (2) (3)(4)(5)(6)答案 (1)皱眉 姓邹 (2)沙壤 攘除 (3)保姆 拇指 (4)侧身 监测 (5)惊蛰 海蜇 (6)半棵树 颗粒《金黄的稻束》1.“金黄的稻束”象征着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金黄的稻束”,不仅是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更是诗人的心灵与田野里伫立的稻束神秘的契合交感后,超越了物象的实体,而产生的一个象征。它首先是收获的象征,进而诗人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自然地联系起来,而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2.这首诗有着意象的跳跃,意象的重叠,但为什么没有给人零乱、费解的感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这得益于诗人意象创造的技巧圆熟,尤其是组织得非常和谐。它在跳跃的地方都作了有机的过渡,用一根无形的线索把数个意象贯串起来。诗的前两行写大自然的“稻束”,一个跳跃,却又写起了“皱了的美丽的脸”的“疲倦的母亲”。从稻束到母亲,是两个意象的重叠,但其中用“我想起……我看见”作了暗过渡,所以虽然跳跃,却不感突兀。在省略中我们能感到诗人在这里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暗示:全诗把“稻束”与“疲倦的母亲”连了起来。诗人把这些对社会的认识,通过稻束——母亲——思想这样一根艺术线索贯穿起艺术形象,表现了出来。《地之子》3.如何理解诗歌中的“大地”这一意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可以理解为诗人赖以成长生活的故乡家园,广袤富饶的土地;也可理解为养育自己的祖国母亲,具有深厚的文明积累的民族土壤;也可以理解为生生不息的饱含了全部意义的人间。《半棵树》4.诗歌在最后写到“人们说/雷电还要来劈它/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其深层的意味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