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历史回顾 早在 20 世纪 20 年代,鲁迅刚刚蜚声文坛,国内一些著名的学校就开始选用鲁迅作品《故乡》、《风波》、《鸭的喜剧》、《兔和猫》、《社戏》、《论雷峰塔的倒掉》、《秋夜》、《风筝》等①。这表明,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历史地位,在“五四”运动以后不久即已确立。鲁迅在语文教学中的特殊地位,是“五四”新文学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语文教材里鲁迅作品的选录经历了一个稳定、更替和逐步发展的过程五六十年代,中学语文教材所选鲁迅作品一般都在十几篇左右,1978 年以来,则增至二十篇以上。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居古今中外作家之首。 1950 年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出版了第一套全国统一的语文教材《初级中学语文课本》和《高级中学语文课本》各 6 册,这套课本,适应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时期的需要。它注重课本的思想政治性,语文训练和语文知识缺乏系统性的编排。1950—1955 年的教材共收录鲁迅作品 16 篇,其中《一件小事》、《故乡》、《社戏》、《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药》、《〈呐喊〉自序》、《祝福》、《“友邦”惊诧论》、《藤野先生》等成为以后各个时期各种版本的保留篇目,基本确定了新中国语文教材收录鲁迅作品的内容。另外,1950 年和 1951 年版教材还收录了杂文《最先和最后》,散文《鸭的喜剧》、《风筝》,历史小说《非攻》等,而这四篇文章在 1952 年修订时被删去了。这时期的鲁迅作品教学由于受到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教学中的政治化倾向比较严重,尤其强调“阶级斗争工具论”,使教师对作品的阐释呈公式化标准化倾向。教学照搬苏联的“四步骤”教学法:即介绍作者——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正如这套教材的《编辑大意》所说:“无论哪一门功课,都有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这个任务,在语文学科更显得重要。”这样,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工具。建国初期,中国政府实行了亲苏联的外交政策,在这种思想时尚和时代氛围中,鲁迅散文《鸭的喜剧》被解读成中苏友好的记录,鲁迅成了中苏友好的先行者;杂文《我们不再受骗了》,编者要求学生领悟“他对于帝国主义的愤恨,对帝国主义的奴才们的愤恨;反过来说,就是对于苏联的热爱”。一位中华民族土壤上所诞生的伟大的思想家和“五四”精神的启蒙者,经这样一番阐释,竟仿佛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