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2、理解文句意思,把握文章主要观点。二、整体感知1、题目解说:“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2、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 3、背景资料: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参政知事(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马光(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 )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了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是作者的复信。信中主要辨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并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不满。教学设计>文章批驳了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而又文笔犀利,注意分寸而入情入理,举重若轻而简明扼要,既表明决绝的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三 知识积累1、学习生字:强聒(guō) 卤莽(lǔ mǎng) 见恕(shù) 拒谏(jiàn) 怨谤(bàng)利弊(bì) 不恤(xù) 盘庚(gēng) 胥怨(xù) 会晤(wù)2、实词积累重念:又考虑到。 视遇厚:对待优厚。反复:指书信来往。 宜:应该。卤莽:同“鲁莽”,草率,冒失。 见恕:原谅我。具:全部,引申为详细。 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固前知:本来事先就知道。 恤:忧虑,顾念。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 无由:没有机会。不任:不胜。 区区:谦辞,用于自称。3、通假字:不复一一自辨(辨,通“辩”。辩解)4、古今异义: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窃:私意,私下,谦词。今常用义为:偷窃。)2)、虽欲强聒(虽:即使,表假设。今常用做表转折的连词。)3)、不复一一自辨(复:再,又。今常用义为往复,重复。4)、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