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学案 3 北京版选修 4《游褒禅山记》 一、学习要点 (一)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健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 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辩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 (二)课文讲解 记叙与议论的紧密结合是本文的重要特色,也是学习的重点。 第一段主要探究了褒禅山的名称,人们俗称之为华山,别名为褒禅山,本名为花山,之所以被称为华山,从仆碑考证是由于音谬。附带讲明了华山洞的由来。在探究褒禅山的名称时,作者的态度严谨,不轻信人言,亲自考证碑文,为第四段引出要深思慎取得结论做足了铺垫。 第二段分为两层,第一层主要记叙了游洞的经过,“前洞”陪衬“后洞”,所以只用寥寥十九字就一笔带过。其后详写后洞。第二层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了遗憾心情。记叙中作者运用了四组对比,它们是: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第三段紧扣记游发表议论,提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欲得非常之观,就必须有志。继而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 二、能力训练、检测 1.下列加红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浮屠慧褒始舍(shè)于其址 有碑仆(pú)道 B. 盖音谬(miù)也 有穴(xuè)窈然 C. 或咎(jiù)其欲出者 瑰(guì)怪 D. 无物以相(xiàng)之 长乐王回深父(fǔ) 2.对加红字解释有误的两项是( )( ) A. 始舍于其址(山脚) 其至又加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