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导学预案【学习目标】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3、掌握“各”、“极”、“观”、“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学习重点】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习难点】“之”“以”的用法。【学习设想】 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列表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2、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3、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流程】〖课前导学〗见《中华第一考》与《试题研究》的自主预习部分第一课时〖学习要点〗作者和课文简介,串讲第1、2两段。〖学习步骤〗一、导入新课 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 2、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 抓住景物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课题)。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二、简介作者及课文1.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2.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 “王荆公”。3.“唐宋八大家”之一 4.作品:《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5.本文是王安石 34 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 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 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6.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1除,现仅两洞尚存。 三、讲解文章的主旨1、学生齐读全文。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以其/乃华山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