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对话理论辨正新的教育理念的提出,一般都是针对现实、改造现实的。而改造现实的迫切愿望又不免使新的教育理念刚刚提出的时候带有某种矫枉过正的偏激和片面倾向。所以新的教育理论诞生之后,还需要不断地阐释、补充、完善,才能保证其内核本质免于歪曲以致出现理论误导下的教育实践。《语文课程标准》的“对话”理论正是这样一种矫枉过正、需要辨正和完善的理论。一、什么是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于是在一些力图体现新课标精神的教学案例中,教师不敢讲授,少有分析,浅显无聊的讨论和言说充斥课堂,于是语文教学从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和满堂说,使教学对话“滑向读者”学生)的独白篡位”,而教学对话“由于无节制地放纵学生的‘你的理解’‘你的理由’‘你的生活体验’‘你的看法’也会失落‘知识建构’”在这里,主要是阅读知识、技能、策略、态度)的原本意义”“王荣生《<语文课程标准>的“对话理论“》,《语文学习》2002 年第 11 期)。讲授和分析难道就不是对话?倾听大学教授的新课程培训讲话,同样的道理,同样是教授,同样是讲解和分析,杭州师范大学的傅道春教授能将我们讲得在 30 多度的高温下三四个小时身不离座,而有的教授也能将我们讲得哈欠满天,恹恹欲睡。其原因在于前者将高深的理论化作了生活中的风趣谈吐,使我们觉得教授是在和我们进行推心置腹的对话和交流,而后者所讲的仍然是教科书上那些未经转化的死板的理论,是教授在“授”,在传递,在演说,在炫耀,甚至在训斥。有的培训者出于和被培训者对话的初衷,虽然不断地运用了“是不是”、“你们觉得怎么样”之类的交流语言,但我们仍然觉得那是一种个人的激情表现之余的点缀,是对听众的一点平等的施舍。对话的实质是交流。所以讲授和分析未必就不是对话,浅显的问答也未必就是实质性的对话。对话有潜对话和显对话之分。如果说在“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表述中的“对话”是属于显对话,那么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表述中的“对话”却既含有显对话的成分,也含有潜对话的成分了,因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主要是以无声的形式进行的。那么,《语文课程标准》何以要提“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是因为在传授知识为价值取向的传统教学中。讲授和分析成了组织课堂教学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