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编写意图 《语文新课程标准》主张语文学习个性化,阅读个性化。这种主张对于摆脱长期以来程式化阅读的弊端,使阅读回归真实,走向科学将产生良好的影响。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是文学作品本身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决定的。同时,阅读者个性的性格、学养、阅历等又是千差万别的,对同一可能会产生的不同联想想象、不同感悟,从而产生不同的理解和体验。多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被特定的社会观念束缚,课本、教参、教师、专家对作品的解读走向了单一化、概念化、同一化的死胡同。本专题的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主题、形象、甚至艺术鉴赏的多样性丰富性的认识,发挥阅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独特的、个性的、有价值的理解,提高阅读的效果。同时,学生在完成这次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多角度的解读,对比阅读,不同见解的讨论,对不同见解产生原因的研究探讨,以及创造性的续写等多种方式方法,使他们在研究整理、合作争鸣、发展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教学建议 一、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状态下阅读同一作品,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或者会改变原来的肤浅片面的理解,或者会使原来概念化的理解具体化,或者会从不同角度得到多重的解读,基于此,我们设计了“名作重读”一项活动。学生在阅读理解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以引导,点拨,引领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个性化理解和包容存疑的意识。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初中阶段学过的脍炙人口的名篇,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皇帝的新装》等,重读讨论。 二、“奇文共赏”则关注同一作品,不同人的不同感悟。鼓励学生在与他人“共赏”的同时,做些调查了解,并作初步的探讨。可选择一些诗歌、散文、小说中的精品和他人同读共赏。如莫泊桑的《项链》、闻一多的《死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 三、“续写改写”是在个性化理解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感悟变成具体的形象。续写要尊重原作,又要有自己的创造,还要合情合理。重新设计人物的结局也要合乎原人物形象的性格和人物生活的典型环境。可以引导学生把不同的设计进行对比。 四、“课外延伸”是在以上阅读实践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做理论上的探讨。引导有兴趣的学生对阅读的经验做较为系统地梳理和探究,得出带有理论色彩的结论。除了课本中启发的问题,还可以提出一些疑问,如,同一篇作品为什么不同时间阅读会产生不同解读?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