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学习要点与能力训练一、学习要点 1、作者介绍 朱自清是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但是关于朱自清的姓、名、号,却说法不一。 先说姓。朱自清原本不是姓朱,而是姓余。当年,他的高祖余月笙曾在扬州做官,因酒后坠楼身亡,夫人又跳楼殉夫,他们身后仅遗下一子余子擎由山阴同乡收养,从此遂改姓朱,称朱子擎。祖父取名朱则余,显然是要表明:今之朱氏即是原来的余氏。朱自清的父亲名朱鸿钧。我们还可以发现,“朱自清”这一个名与其曾祖“朱子擎”是谐音。这是不是也出于纪念的意义呢?尚待考证中。 次说名。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兄妹以“华”字排行。1916 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按照正常学历,他需要读 2 年预科,升入本科后还要读 4 年,由于家境的渐近窘迫,他已经不能按部就班地学满这漫长的 6 年时光、便在上预科的第二年跳级报考本科,并且被录取。自清这个名是1917 年改的,这次改名,乃为了策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 再说字。字“佩弦”,朱乔森解释说:“佩弦,是借用了《韩非子·观行》中‘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的典故。韦,是皮条,物性柔韧;弦,绷紧,性刚劲。而朱自清本人“性缓”,因此朱自清选用“佩弦”为字来警策自己。 2、写作背景 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超越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朱自清的一个“梦”:在文章开头写到妻子“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结尾回到家里,“妻已睡熟好久”;行文中又不断以“笼着轻纱的梦”、“小睡”、“酣眠”、“渴睡人的眼”作比,整个“荷塘月色”的画面似有烟雾弥漫,渺茫、隐约而朦胧,这都是在刻意营造一个“梦”的氛围与意境。正是这“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的对立、纠缠,显示着作家灵魂挣扎的凄苦。 朱自清前述对“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的向往本身,即已说明了他在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与历史位置。而像他这样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 1927 年国(民党)、共(产党)分裂后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就不能不陷于进退失据的困境之中。他“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他被“南方这一年的变动”,即国、共分裂,蒋介石对共产党人与革命青年的血腥屠杀弄得目瞪口呆,觉得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