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考题型——文言文虚词用法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②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①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①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①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而后】才,方才。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用心 爱心 专心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