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教学设计2.1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联系的概念。 理解: ①事物的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是人们正确地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 ②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联系的客观性是指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但是,并不是说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联系就无法改变,而是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运用:用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原理,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等。 能力方面 ①培养学生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积极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 觉悟方面 ①通过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教学,引导学生懂得事物本身是普遍联系的,只有正确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有效地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才能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②学习运用联系的观点去认识和处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打下基础。教学重点为什么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教学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活动的关系。教具准备 录像机,电视机,投影仪,录像带,投影片 教学方法 自读、讨论和讲解相结合 导入新课 用“中美关系”录像引出课题,导入新课,〈中美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同时美国国内各方面对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也产生很大影响〉 江泽民举行欢迎仪式欢迎布什访华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也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世界本原问题的基本观点,即: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那么,这个物质世界的状态“怎么样”呢?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彼此孤立的,还是普遍联系的?是静止不动的,还是变化发展的?如果是变化发展的,那么这种变化发展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于这些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教材第二课就是讲述唯物辩证法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 第二课 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本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纲,也可以说是唯物辩证法的浓缩、结晶,是从总体上体现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内在的高度的有机统一的重要内容;又是指导人生观、价值观研究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在本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