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热点:严防拿福利房充当保障房【背景链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下属的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日前发布《我国城 镇化进程中的住房保障问题研究》报告,提出保障房建设存在四大突出问题。北大经济学院教授平新乔参与了报告的调研,他 坦言目前最担心的是,在“大跃进”建设保障房背景下,恐怕至少有一半实际是福利分房。当初,3600 万套保障房建设计划披露时,人们就曾担心“凑数字”。后来相关报道多次证实了这个问题,譬如,一些地方政府将之前在建的教师宿舍、企业员工宿舍等房子“贴牌”为保障房,不仅以旧充新,而且还把各种集资房也纳入保障房计划。真正新建的保障房占多少,却是一道谜。【专家分析】专家的调研结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保障房注水程度的机会。尽管“过半保障房实为福利房”这一结论不一定很准确,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某些 地方的保障房建设不仅缺少决心,也缺少资金,而以各种福利房来充数则相对容易———不仅能完成保障房数字任务,还让各种福利房有了合法身份。拿福利房 充当保障房,却是在欺上瞒下,让保障房建设的实效打折扣。中央之所以推出五年 3600 万套保障房计划,是为了增加保 障房总量以保障中低收入人群住房,而拿福利房来充数,并没有增加保障房总量,也未必能实际解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也就是说,只是让保障房相关数字好看而已。某些地方拿福利房充当保障房,会带来不可忽视的后果。其一,充数与造假没什么区别,对中央决策和民生改善是 一种误导。地方上报的数字,不 仅会影响到中央对保障房规模的准确判断,而且也会影响到中央对被保障人群数量、保障房实际投入等问题的判断。最终,保障房政策的决策就有可能被误导,决策结果也不一定科学合理。其二,进一步刺激福利分房“复活”,对我国房改来说是一种倒退。众所周知,1998年房改的核心内容是 取消福利分房,实行货币分房。尽管某些机关和国企的福利分房一直在 进行,但都处于不公开或半公开状态,如今倘若拿福利房 充当保障房,等于是变相鼓励福利分房公开发展,还让某些身份不明的单位集资房有了“保障房”的合法身份,这对房改而言是明显的退步。其三,不仅助长住房腐败,而且损害了保障房制度公信力。一些单位福利房纳入了保障房计划,但分配时并未按照相关法规和制度来分配住房,而是按单位内定的标准分房。无疑,某些单位内部的分房标准、分房对象超过了规定标准,这就是一种住房腐败,也让保障房制度成为摆设。专家所言“过半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