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案(第三课时)(鲁教版必修 1)一、教材分析:见第二课时二、教学目标:1. 通过动画演示,能归纳并且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2. 了解天文四季与传统四季的区别3. 了解全球温度带的划分依据三、教学重点: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四季和五带的划分四、教学难点: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五、教学方法:图例分析,自主归纳六、学生分析:知识比较抽象,要求学生具备空间思维能力,对于难于想象的地理空间,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辅助,变抽象为具体,并且结合实际分析这些地理现象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意义。七、课前准备:多媒体辅助课件、课本插图、投影仪等,给学生分发学案。八、课时安排:1 课时九、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提问考查上节课知识掌握情况,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讲述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基础知识、计算及应用,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五带的划分。(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2.黄赤交角的变化对直射点回归范围以及极昼极夜范围的影响㈠、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长短动画演示】【提示:通过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及晨昏线的移动过程】学生总结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填写在学案上】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并且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并且越往南昼越短,夜越长,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二分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并且越往北夜越长昼越短,北极圈1内有极夜现象,南半球:各地夜最短,昼最长,并且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拓展 1:】直射点直射某地时,某地的昼最长说法是否正确?【拓展 2:】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夜状况?【拓展 3:】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北回归线移动的过程中,南半球和北半球的昼长是怎样变化的?从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补充】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技巧:1.白天的一半为 12 时,晚上的一半为 24 时或 0 时2.昼长=(12-日出时间)X2 或者(日落时间-12)X23.夜长=(日出时间 - 0)X2 或者(24-日落时间)X2【课堂练习:】见学案40°N 纬线上的某地日出时间为 5 时,则该地的昼长为多少?夜长呢?从而得出结论:同一纬线同一天的昼长均相等。【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