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教案(人教版必修 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解析史料、创设情境、合作探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重点难点】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难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屡遭挫折的原因和教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明确自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在洋务运动的诱导、外商企业的刺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等因素影响下产生以来,经历约 80 年的曲折发展,于 1949 年左右萎缩。那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经济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将学习第四单元第 11 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背景:(1)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1949 年,我国有 5 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 66 元,人均有粮食 209 公斤,钢 0.29 公斤。 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留下来的基本国情。【合作探究】1: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有三个:第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第二,是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搜刮。国民党在后来发动的三年大规模内战期间,除了直接的破坏以外,特别是在战争最后阶段退往台湾之前,将能够转移的各种形式的财富全部转移,不能够转移的,则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破坏。因此,建国初,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到处废墟,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第三,由于多年战争的破坏。过渡: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是天下大乱。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