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课标与考纲要求课标:概述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考纲: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二、重难点解析过渡时期总路线。 制定:1956 年 6 月。过渡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特点: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的路线(一化三改造)。三大改造:时间:1953——1956 年。性质:改造所有制性质,建成社会主义性质经济。内容: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采取合作化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赎买的创举。意义:1956 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一五计划:时间:1953——1957 年。内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1957 年大多超额完成。4、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的召开。主要内容:(1)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由阶级矛盾转化为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2)明确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5、曲折和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间:1958 年。后果: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实质:未能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不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6、20 世纪 50——70 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①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② 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③ 国民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能急于求成;④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⑤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发扬民主,加强法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专断。三、典型例题解析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过渡时期、十年探索、十年“文革”三个历史时期,我国的经济建设分别呈现怎样的总体情况?从中可以得出哪些主要的经验教训?【解析】首先明确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