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热点:小传旺事件呼唤慈善监督 【背景链接】 13 岁少年小传旺被充气泵塞入肛门导致肠穿孔等多处损伤。事件经媒体报道引发社会轰动,以“天使妈妈”为代表的 NGO 组织在第一时间宣传呼吁、快速筹集善款、最大化协调社会资源等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在爱心如潮的同时,在新的社会信息传播格局下,整个过程类似是在玻璃盒子中进行的,需要 24 小时全天候的面对公众的监督。围绕救助过程,针对 NGO 天使妈妈的质疑声此起彼伏,从对北京接收医院资质的怀疑到善款最后的使用分配,以及对传旺家人的安排等方方面面的细节无不在讨论的范围内。 【标准表述】 [分析] 在过去 20 多年,中国公益慈善组织主要瞄准受益人的需求,对捐赠人的需求、动机、内心感受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捐赠人常常被忽略,知情权、监督权被剥夺 。善款的使用情 况,大部分捐赠人无从知晓。因为善款流向及慈善机构本身行政支出不透明,导致很多人对捐款的信心不大。 我们的慈善机构公开透明的运作机制一直以来很难建立,除了中国民间慈善事业层次还比较低,公益组织缺乏人才,管理欠规范之外,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公益组织背后的那只“行政之手”,使得公益组织在向社会募款时,呈现为社会组织面貌;在 使用善款时,遵循行政运作机制;在决策时不独立、在问责时无责任人。 这在很大程序上模糊了公益组织的责信机制,甚至使其成为政府聚敛社会资源的途径,而不是公益组织应扮演的“散财之道 ”。因此,民众所希望的“透明”存在现实障碍。 民间慈善能量很大,但问题也不少, 亟须规范。就目前情况而言,慈善信息来源不明, 慈善行为不够公开,珍贵的善款成为“糊涂账”;慈善组织五花八门、 名目庞杂,真假难辨、良莠不齐等等,都给人们留下了猜忌和质疑的空间,给更多社会慈善活动制造着障碍。也许大部分慈善活动中并没有浑水摸鱼、借机敛财者存在,但就因为不够规范,受到了许多子虚乌有的苛责和指摘。 基于以上种种情况,要想加强慈善组织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慈善机构要敢于面对和接受来自社会各方力量的监督,以赢得公众支持和信任,推进中国慈善事业整体的进步。 [措施] 监督是提升公信力的必然要求。任何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必然走向腐败,慈善事业也不例外。建立完善的慈善监督体系,包括媒介监督、主管部门监督、内部监督、审计监督等,是强化慈善机构内部约束机制的必然要求,也是打消捐助者和受助者疑虑,提高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