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利用光干涉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验与应用,在实际生活应用中有重要意义,在考试中的地位也举足轻重。二、教学目标(1)认识光的干涉现象及产生干涉的条件;(2)理解光的干涉条纹形成原理,认识干涉条纹的特征;(3)用波动说说明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时间上是稳定的,空间上存在的。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利用两相邻亮条纹中心间距的表达式测单色光的波长四、学情分析(根据个人情况写)五、教学方法实验观察、理论分析、学案导学六、课前准备双缝干涉仪包括:光具座、光源、滤光片、单缝、双缝、遮光筒、毛玻璃屏、测量头,另外还有学生电源、导线、刻度尺七、课时安排:1 课时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实验目的:(1)观测白光及单色光的双缝干涉图样(2)测定单色光的波长2、实验原理:(1)光源发出的光经滤光片成为单色光,单色光通过单缝后相当于线光源,经双缝产生稳定的干涉图样,通过屏可以观察到干涉条纹;如果用白光通过双缝可以观察到彩色条纹。(2)若双缝到屏的距离用 l 表示,双缝间的距离用 d 表示,相邻两条亮条纹间 d 的距离用Δx 表示,则入射光的波长为。实验中 d 是已知的,测出 l、Δx 即可测出光的波长3、实验器材:双缝干涉仪包括:光具座、光源、滤光片、单缝、双缝、遮光筒、毛玻璃屏、测量头,另外还有学生电源、导线、刻度尺4、实验装置:如教材上图所示,将直径约为 10cm、长约为 1m 的遮光筒平放在光具座上,筒的一端有双缝,另一端装上毛玻璃做光屏,其上有刻度,先取下双缝,打开光源,调节光源高度使他发出的一束光恰好沿遮光筒的轴线照亮光屏,然后放好单缝和双缝,两屏相距 5cm-10cm,使缝互相平行,且位于轴线上,这时可看到彩色干涉条纹,若在单缝屏和光源之间放置一块滤光片,则可以观察到单色干涉条纹。5、实验步骤:(1)调节双缝干涉仪,观察光的双缝干涉现象(2)用单色光入射得到干涉条纹,测出 n 条亮条纹的距离 a,得相邻条纹间的距离(3)利用已知的双缝间距 d,用刻度尺测出双缝到屏的距离 l,根据公式计算出波长(4)换用不同颜色的滤光片,观察干涉条纹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并求出相应的波长。6、通过合作探究导出实验的注意事项(1)调节双缝干涉仪时,要注意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