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建国以来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 21 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导学案【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难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学法指导】1.通过资料回放,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各地人民政府在所有学校进行的一系列做法。利用“学思之窗”的材料分析问题。2.分析“新中国 17 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格,充分认识新中国 17 年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3.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4.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国等重要史实。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学习过程】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召开会议(1)时间:________年底。(2)内容① 建立____________事业。② 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________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3)意义:成功地将________________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________教育。2.制定方针(1)时间:________________时期。(2)方针:确定了____________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________、智育、________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____________觉悟的有____________的劳动者。3.采取措施在发展________________教育的同时,建立起____________的学校教育制度。4.取得成就(1)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____________体系。(2)培养了大批______________的劳动后备军和______________的建设人才。细节点拨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群众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权利,人民的文化素质迅速提高。二、动乱中的教育1.表现(1)各地____________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2)1966 年夏,____________被废止。(3)70 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____________”。2.影响(1)中国____________受到极大破坏。(2)各行各业____________缺乏。(3)整个____________素质大大下降。(4)中国与____________的差距拉大了。细节点拨 “工农兵学员”是指“文革”时期,不经过招生考试,由“革命群众”从工人、农民、士兵中推荐产生的到高校学习的学生。【问题思考】1.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 2.“文革”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