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 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准确画出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2.能力目标:学生在学会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路和观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认知和元认知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对新知识的构建,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增强数学的情感体验,提高创新意识.教学重点: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教学难点:准确画出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探索讨论法、题组教学法等等.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体现辅助功能.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本节导入部分为实际应用问题的求解过程.第一步:研究本节其中的约束条件,确定数对的范围.第二步:在第一步得到的数对的范围中,找出使 P 达到最大的数对.先讨论第一步.如图 3-3-1(1),直线将平面分成上、下两个半平面区域,直线 上的点 的 坐 标 满 足 方 程, 即,直线 上方的平面区域中的点1的 坐 标 满 足 不 等 式, 直 线下 方 的 平 面 区 域 中 的 点 的 坐 标 满 足 不 等 式.因此,在平面上表示的是直线 及直线 下方的平面区域,即图 3-3-1(2)中的阴影部分(包括边界直线 )一般地,直线把平面分成两个区域(如图):表示直线上方的平面区域;表示直线下方的平面区域.问 对于二元一次不等式,如何确定它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二、例题选讲例 1 画出下列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1) (2)解 (1),(2)两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 3-3-3(1),(2)所示:例 2 将下列各图中的平面区域(阴影部分)用不等式表示出来(图 3-3-4(1)中的区域不包括轴):解 (1).2 (2).(3).补充:确定二元一次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 有多种方法,常用的一种方法是“选点法”:任选一个不在直线上的点,检验它的坐标是否满足所给的不等式,若适合,则该点所在的一侧为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否则,直线的另一侧为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三、课堂练习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1)点在平面区域内;(2)点在平面区域内;(3)点在平面区域内;(4)点在平面区域.2.不等式表示直线( ).A.上方的平面区域 B.下方的平面区域C.上方的平面区域(包括直线)D.下方的平面区域(包括直线)3.用“上方”或“下方”填空.(1)若,不等式表示的区域是直线的 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