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何为大学”问题 ?时事评论背景: 人们总是在不断地追问大学是什么?基于高校类型和学科定位不同,答案众说纷纭,大学是学生基本技能训练或培养的机构,大学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塑造,比如综合性大学;大学是学术精神自由流淌的圣地,大学是民族精神凝聚的教育圣地等等,师范院校主要塑造学生的职业技能,工科院校主要培养学生从业技能,同时带有人文精神的塑造。与此不同,各种职业技术学校主要追求的是一种纯粹技能的训练。综合大学不仅要塑造学生的专业,更在于培训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博大胸怀。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何为大学”问题?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别具一格的特色,这些特色是每个学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安身立命本”,但大学之所以是大学,并不在于每所大学所固有的特色,它应该有其作为“共性”的精神或内涵,这种精神或内涵是所有大学生存的根基。从个体的发展而言,大学应当是每个个体的才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地方,它应承载着挖掘每个学生潜在能力或素养的神圣使命,要想真实挖掘学生的才能就要因材施教,做到有教无类,这就要求学校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主要通过学校特色教育体现出来。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学校培养的人才应当是社会需要的人才,有人把此“一致性”称为是学校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人才需要机制的“无缝对接”,然而,这种“无缝对接”在现实社会中很难真正的实现,原因何在?有人说是学校教育机制出现了问题,进行高校体制改革,这种做法虽然是可取的但关键性问题并没有意识到,那就是怎样改革?学校培养人才无市场真正的病根是什么?大部分学校都认为是学校管理体制出现了问题,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加强管理这只是一个手段而已,管理手段出了问题还是大学理念出了问题,大学之所以是大学,它一定内涵着某一社会特定的时代精神和要求,这种精神和要求主要体现在某些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上一般意义上,教务管理者总是把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在课程设置上,认为全面的就是科学的其实不然,在当今人才分化的教育体制下,全面性的教育不应当是大学教育的主旨,它应当是基础教育的主旨,大学教育应当是使强者更强,优者更优的,这样才能培养出拔尖人才、创新性人才,只有这样的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具有市场竞争力,所以大学素质教育包含着一个重要的内涵,那就是专业业务素质的塑造。深究之,专业业务素质一定是建立在正确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上,否则专业素质越强,破坏力和杀伤力也就越大,如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