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13江苏高一语文增效减负学案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必修1

2013江苏高一语文增效减负学案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必修1_第1页
1/6
2013江苏高一语文增效减负学案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必修1_第2页
2/6
2013江苏高一语文增效减负学案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必修1_第3页
3/6
12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1.而 2.与 3.乃 4.其 5.所 6.为 7.焉 8.以 9.因 10.于 11.则 12.之1.【而】 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2.【与】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例】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2.给,替。 【例】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3.比,和……比较。 【例】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连词。 和,跟,同。 【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三)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例】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3.【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例】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用心 爱心 专心1【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4.【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2013江苏高一语文增效减负学案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必修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