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 学年高中物理 3.2 弹力教案 B 新人教版必修 1 教案 B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2. 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它们的方问。3. 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4. 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和方向,提高学生判断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5. 掌握利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力法。二、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能力。2. 体验显示微小形变的方法。3. 帮助学生掌握设计实验、收集数据、数据处理和总结规律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求知欲。2. 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的方向。2. 胡克定律及应用。教学难点1.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的判断。2. 弹力方问的确定。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思考——归纳。教学准备传感器、计算机、弹簧、小车、砝码、弹簧秤、带有支架的平面镜(两个)、刻度尺、激光光源、墨水瓶(灌满红墨水)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展现常见的一些相互作用(推、拉、提、压、举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其相互作用的共同点及本质。学生活动:亲身感受推、拉、提、压、举等相互作用,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分析。点评:列举实际问题分析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并导入新课。二、进行新课(一)弹性形变和弹力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实验(见教材 P54 图 3.2-2 和 P55 图 3.2-3),提出弹性形变和弹性限度。学生活动:学生实验体会,归纳总结。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叫形变。有些物体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点评:通过拉长和压缩弹簧,使学生认识弹性形变,并理解弹性限度。教师活动: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推、拉、提、压、举等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活动:学生进一步分析归纳总结。点评:结合对前面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师活动:实验讲解,学生观察思考,掌握方法。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体验观察微小形变的法,提高实验能力。点评:观察微小形变,培养观察能力和掌握显示微小形变的方法。教师活动:教师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