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高中语文 第 2 课 诗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1【课文背景知识】 人物介绍戴望舒简历:1905 年生于浙江杭县,1923 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 年转入复旦大学法文班,1929 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1941 年年底被捕入狱。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1950 年在北京病逝。成就:戴望舒的诗歌创作深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代表作品有《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等。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浓,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切向往,诗风明朗诚挚。评价:他是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成名作《雨巷》被叶圣陶赞许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作者也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徐志摩简历:(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曾留学英国和美国。1922 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1 年因飞机失事在济南党家庄一带遇难,年仅 34 岁。成就:徐志摩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及音律的和谐,字句清新,比喻新奇,富于变化,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作品主要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散文集主要有《落叶》《巴黎的鳞爪》等。评价: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因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奇才”。 相关知识 1.背景知识 《雨巷》 《雨巷》发表在 1928 年 8 月的《小说月报》上。1926 年,作者在上海复旦大学读书时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宣传革命,散发张贴传单,鼓动工人罢工,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和侵略。1927 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进行大肆屠杀与追捕。诗人戴望舒也受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追缉而被捕。被放出后隐居杭州。在当时血雨腥风的年代里,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革命转入了低潮。戴望舒和当时一部分知识青年一样,感到大革命失败以后希望幻灭的痛苦。在心头沉重忧郁和极度的苦闷中,诗人写下了这首抒情诗。 《再别康桥》 1920 年,25 岁的徐志摩到英国留学。第二年,进入剑桥大学。1922 年学成回国。这一段留学生活,特别是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