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课 日 喻从文章结尾“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作《日喻》以告之”来看,苏轼此文显然带有针对王安石“以经术取士”做法的不满与批评之意在内。在苏轼看来,北宋前期以“声律(诗赋)取士”的做法固然有导致士人“不志于道”的弊病,而自王安石变法,改为“以经术取士”的做法以后,却又导致了另一种空谈“道”而不讲求实际学问,亦即“不务学”的弊病。因此本文的主旨,即在于纠正后一种“不学而务求道”的倾向。苏轼之文长于说理,往往“昭晰无疑”(《艺概·文概》),长篇论说文是这样,短小精悍的杂说也莫不如此。而且杂说较之正式的议论文更灵活,笔调更从容,“能道意所欲言”(《答王庠书》),充满了诗一样的情趣和哲理,愈加耐人寻味咀嚼。本文就是其杂说中的代表作。本文继承了战国议论文的优点,以寓言作为论据,使行文简洁明了,形象生动。正如王文濡所评:“文以道与学并重,而譬喻入妙,如白香山诗,能令老妪都解。”(《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卷三十二)此文作于元丰元年(1078),时苏轼任徐州知州。文章旨在说明求知不可像眇者猜日,脱离实际,自以为是,而应像南方弄潮儿与水居那样,从学习和实践中求得真知。“日喻”说明本文拿“眇者猜日”作比喻,使说理深入浅出。文章昭示人们:要想学有所得,必须亲身实践,日积月累,水到渠成,如其没有或不肯下苦功,只是拾人牙慧,道听途说,再加上主观臆测,则必然闹笑说,出偏差。这些对今天的读者也还是有启发意义的。1.读准字音(1)扪烛而得其形(mén) (2)他日揣籥(yuè)(3)巧譬善导(pì) (4) 转 而 相 之(xiànɡ)(5)百工居肆(sì) (6) 南 方 多 没 人(mò)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名,解释;意,揣测(2)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能潜水的人(3)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步行渡水(4)今者以经术取士: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解释技巧,这里指经义文(5)转而相之,岂有既乎:相,同“像”,作比;既,尽、完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1)经(2)闻(3)过(4)之(5)以(6)也4.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1)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古义:用来……的办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2)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古义:指诗赋。今义:诗、词、歌、赋在语音上的要求,格律。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1)或即其所见而名之:名词用作动词,解释(2)或莫之见而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