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课 丰乐亭记专题导航 专题解说 杂记类散文在中国古代散文中形成较晚,内容也颇为驳杂。记人记物,记亭台名胜,记游山玩水等等,皆属于“记”的范围。同学们在初中学习过的《醉翁亭记》就是这类文体。明代吴讷在《文章辨体序说》中称“大抵‘记’者,盖所以备不忘”,比较准确地指出了杂记的功能。因为所记事物具体可感,此类文章中便多有记叙周详、描写细致的佳作。总体来说,宋人杂记无论在结构还是立意上都更趋成熟完善,成就要高于唐人。而且宋人善于从所记事物中抽绎出社会人生的大道理,言近旨远,多有寄托。这一特点在本专题选录的文章中非常显著。学法指导 1.了解古代论文文体——杂记,了解杂记的内容、特点及源流,明白该文体的特征。2.掌握本专题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熟悉涉及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文言现象,训练并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3.感受杂记中精彩的记叙描写,学习古人善于从记事中抽绎出人生哲理的写法。4.学习本专题时,要尽量结合注释提高自己阅读理解的能力,注意加强诵读。庆历五年(1045)春,欧阳修上书为杜衍、范仲淹等辩诬,触怒了守旧派,降职滁州。作者到任后的第二年就作了《丰乐亭记》。丰乐亭建于庆历六年(1046),当年五谷丰登,万民欢乐、故而命名丰乐亭。全文围绕一“乐”字而写,其主题却是歌颂北宋初期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文章在记叙中插入议论,回顾战争年代,对照当前的和平景象,从而要求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激发起感恩报德的思想,最后归结到亭子命名的原因。以“乐”开篇,以“乐”结终,“乐”贯穿始终,景宜人,情动人,理启人,《醉翁亭记》让人跟着醉,《丰乐亭记》让人跟着“乐”,真不愧为传世的姊妹篇。薛时雨与欧阳修1.醉翁亭坐一知己薛时雨(1818-1885),字慰农,又字澍生,号桑根老人,安徽全椒人。清咸丰进士,做过嘉兴、嘉善知县和杭州知府。十分热爱家乡,年轻时经常到琅琊山赏景作诗,写下了许多楹联诗词,尤其是对琅琊山的醉翁亭情有独钟。他曾说道“滁之有醉翁、丰乐二亭,如人之有眉目,剔目矐眉而其人不全”。这位咸丰三年进士,杭州知府任上乞休归来的全椒乡贤,晚年耗费了十年的时光分别主持了醉翁亭、丰乐亭的重修,对醉翁亭、丰乐亭之于滁州的理解可谓醍醐灌顶。据琅琊山志记载,他在此留下四副楹联作品,并为醉翁亭大门书写了“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的墨迹。2.醉翁亭联翁昔醉吟时,想溪山入画,禽鸟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