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课 木假山记1.苏洵焚稿“苏老泉,夺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这是过去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三字经》中的一则故事。讲的就是北宋大文学家、《六国论》的作者苏洵青年时代的事。苏洵年轻时,读书不努力,糊里糊涂地混日子,直到二十七岁方有觉悟,于是发愤学习。学了一年多,自以为差不多了,就去考进士,结果没有考中。这才使他认识到,学习并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不可。一天,苏洵的书房里忽然不断地向外冒黑烟。家里人都很吃惊,不知出了什么事。走进去一看,只见苏洵正把一叠叠的文稿往火炉里送。原来,他要把自己过去所有不成熟的作品全部烧掉,决心从头开始。从此,他谢绝宾客,闭门攻读,夜以继日,手不释卷。如此发愤攻读了五六年,终于文才大进,下笔如有神,顷刻数千言。2.古人育子七不责对众不责: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孩子,要在众人面前给孩子以尊严。愧悔不责:如果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悔了,大人就不要责备孩子了。暮夜不责: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孩子。此时责备他,孩子带着沮丧失落的情绪上床,要么夜不成寐,要么噩梦连连。饮食不责:正吃饭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这个时候责备孩子,很容易导致孩子脾胃虚弱。欢庆不责: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责备他。人高兴时,经脉处于畅通的状态,如果孩子忽然被责备,经脉就会立马憋住,对孩子的身体伤害很大。悲忧不责:孩子哭的时候不要责备他。疾病不责:孩子生病的时候不要责备他。生病是人体最脆弱的时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的温暖,这比任何药物都有疗效。曾巩在《苏明允哀辞》中称苏洵的文章“少或百字,多或千言,其指事推理,引物托喻,侈能使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烦能不乱,肆能不流。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木假山记》可以说是“远能见之近”“小能使之著”的典型。这篇文章从议论始,以议论终,宋人以论为记的特点本文尤其典型。本文是一篇写木假山的记,作者先从木假山的形成过程写起。首段介绍树木生长成材很不容易,而且成材后还要遭受斧伐、风拔、水漂等无法预测的折磨。历经风化侵蚀而成的木假山,那是不幸之中的大幸。第 2 段以复叠的手法来证明首段观点。第 3 段渐显寓意,作者爱其家中所藏的三峰木假山,不只是因其似山可供人赏玩,更因其中峰“意气端重”,左右二峰“庄栗刻峭,凛乎不可犯”,犹如他们苏氏父子的人格。本文在咏木假山的背后蕴含着作者对人才问题的深沉的感喟与思考。树木的坎坷遭...